463回忆录23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四十一、非遗出海的浪潮:瓷艺的科技赋能与文明对话

    景德镇的御窑厂里,窑火通明如昼。数十座改良后的柴窑整齐排列,窑顶的温度传感器实时传输着数据,工匠们盯着显示屏上的曲线,精准调控着火候。瓷坯在窑中经历着千度高温的淬炼,釉料逐渐融化流淌,凝结成温润的光泽——这是南夏科学院与御窑厂联合研发的“智能控温柴窑”,既保留了松木柴烧的古法韵味,又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了传统柴窑温度不均、成品率低的难题。

    “这批‘青花海晏河清纹’瓷碗,是要运往欧洲的订单,必须保证每一件都完美无瑕。”御窑总管周明远轻抚着刚出窑的瓷坯,釉面上的青花缠枝莲纹样清晰灵动,海水纹舒展流畅,仿佛能听见海浪涌动的声音。自从《科伦坡和平协议》签署后,南夏的瓷器、丝绸等非遗制品借着贸易的东风,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,掀起了一股“东方文明热”。

    但出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此前运往欧洲的一批粉彩瓷,因长途海运中的潮湿环境,出现了釉面开裂的问题;还有部分瓷器的纹样过于晦涩,欧洲商人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寓意,影响了销售。徐光启得知后,立刻带着科学院的技师赶往景德镇,着手解决这些难题。

    “传统瓷器的釉面硬度不足,经不起海运的颠簸与潮湿。”徐光启指着受损的瓷器,对周明远说道,“我们可以借鉴古代‘秘色瓷’的釉料配方,加入适量的玛瑙粉末,再通过高温釉烧技术,提升釉面的密度与韧性。同时,在包装上采用双层防震结构,内层铺垫泡桐木丝,外层包裹防水油布,确保运输安全。”

    技师们按照徐光启的提议,反复调试釉料配方。他们从古籍中找到秘色瓷的烧制记载,结合现代化学分析,精准配比玛瑙、石英、长石等原料,经过上百次试烧,终于研制出一种“高韧性秘色釉”。这种釉料烧制出的瓷器,釉面如凝脂般温润,硬度却比传统瓷器提升了三成,即便从高处坠落,也不易碎裂。

    针对纹样文化传播的问题,徐光启提出了“纹样数字化解读”的方案。科学院的设计师们将瓷器上的传统纹样,如缠枝莲、饕餮、云雷纹等,进行3D数字化建模,再配上多语言的文化解读手册。手册中不仅解释纹样的寓意,还附上了纹样的演变历史与相关的民间传说。同时,他们还在瓷器底部烧制了微型二维码,扫描即可观看纹样的动态演示视频,让欧洲消费者直观地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。

    为了让瓷器更符合欧洲市场的审美,御窑厂还邀请了欧洲的陶艺家前来交流。来自荷兰的陶艺家凡·德克,带着西方的彩绘技艺来到景德镇,与南夏工匠共同创作。他们将西方的油画技法融入青花绘制,用透视原理表现花卉的层次感,同时保留了东方纹样的对称美学,创作出了“中西合璧”的青花珐琅彩瓷。

    这种创新瓷器一经推出,便在欧洲市场引发轰动。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主动找上门来,签下了巨额订单;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更是下令定制一批专属瓷器,用于宫廷陈设。景德镇的瓷器出口量激增,带动了当地的制瓷产业,不少闲置的窑口重新燃起窑火,年轻的工匠们也纷纷返乡学艺,非遗瓷艺迎来了新的生机。

    红毛夷看到南夏的非遗制品在欧洲大受欢迎,心中既嫉妒又不甘。他们试图模仿南夏的瓷器工艺,却因不懂古法技艺与科技融合的精髓,烧制出的瓷器要么釉面粗糙,要么纹样呆板,根本无法与南夏瓷器抗衡。无奈之下,他们只好通过南夏会盟的贸易渠道,进口南夏的瓷器,再转手销往欧洲内陆,赚取差价。

    “红毛夷的模仿,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技艺与科技融合的成功。”周明远拿着红毛夷仿制的瓷器,笑着对徐光启说,“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董,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。”

    徐光启点头赞同:“文化的传播,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。我们不仅要把南夏的非遗带出去,还要吸收西方的优秀技艺,让非遗在文明对话中不断成长。”

    为了进一步推动非遗出海,南夏会盟在广州设立了“非遗国际贸易中心”。中心内设有非遗展示馆、技艺交流区与贸易洽谈区,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、艺术家在这里交流合作。展示馆里,云锦、藏羌织绣、金银错丝等非遗制品琳琅满目,VR设备让参观者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;技艺交流区里,各国工匠相互切磋,碰撞出创新的火花;贸易洽谈区里,一笔笔非遗贸易订单顺利达成,文明的火种随着商品的流通,在全球范围内蔓延。

    这一天,广州的非遗国际贸易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非遗博览会。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,欣赏着南夏的非遗精品。撒马尔罕的工匠带来了融合云锦技艺的错丝铜器,羌寨的百姓展示了带有西方纹样的藏羌织绣,景德镇的工匠则现场演示了智能控温柴窑的烧制过程。

    凡·德克站在瓷器展示区,看着眼前精美的青花珐琅彩瓷,感慨地说:“南夏的非遗技艺与科技的融合,创造了奇迹。这种文明的交流与创新,值得全世界学习。”

    徐光启站在博览会的**台上,目光坚定地说:“非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,科技是连接文明的桥梁。南夏愿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与世界各国携手,让非遗技艺在科技的赋能下,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,让不同的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尊重、共同发展。”

    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,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人们,因非遗而相聚,因文明而共鸣。窑火、织机、铜锤的声音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一曲跨越国界的文明赞歌。

    四十二、空天的探索:孔明灯的科技升华与星际梦想

    广州的郊外,一片开阔的空地上,一艘巨大的“鲲鹏号”热气球缓缓升起。热气球的气囊上,绘制着五彩斑斓的云锦纹样,下方的吊篮里,搭载着三名科学家与一套精密的观测设备。这是南夏科学院研制的第一代载人热气球,它的灵感来源于古老的孔明灯,却在科技的加持下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
    “高度五百丈,风速平稳,各项设备运行正常。”观测员兴奋地报告着数据。热气球越升越高,地面的房屋、树木渐渐变成了小小的圆点,远处的珠江如一条银色的丝带,蜿蜒流淌。

    徐光启站在地面上,仰望着升空的热气球,眼中满是期待。自从深海与陆地的科技布局逐渐完善后,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空。孔明灯是南夏古老的发明,利用热空气的浮力实现升空,却始终受限于风力与温度,无法长时间飞行,更无法载人。徐光启想要做的,就是将这种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,实现人类翱翔天空、探索宇宙的梦想。

    “鲲鹏号”热气球的研发,历时两年。科学家们首先改进了气囊的材质,摒弃了传统的油纸,采用了多层丝绸叠加的工艺,内层涂抹了特制的防水树脂,既轻便又坚韧,能够抵御高空的低温与强风;气囊下方的加热装置,采用了煤炭与酒精混合燃烧的方式,配备了自动控温系统,能够精准调节气囊内的温度,保持热气球的稳定飞行。

    吊篮的设计则借鉴了古代的榫卯结构,既牢固又轻便,内部配备了气压计、温度计、望远镜等观测设备,还装有应急降落伞与信号发射器,确保飞行安全。同时,科学家们还在热气球上安装了风筝式的尾翼,能够根据风向调整飞行方向,摆脱了传统孔明灯只能随风漂流的局限。

    此次载人飞行,是“鲲鹏号”的首次试航,目的是测试热气球的高空性能,同时收集高空的气象数据与大气成分数据。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的天文观测、气象预报以及更先进的飞行器研发,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    热气球升至八千丈高空时,天空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深邃的湛蓝,远处的地平线呈现出优美的弧形。观测员通过望远镜,清晰地看到了云层的纹理,感受到了高空的稀薄空气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收集着大气样本,记录着气压、温度的变化,不时发出惊叹声。

    “这里的视野太开阔了!”科学家张衡激动地说,“从这里看星星,一定比地面上清晰得多。如果我们能在高空建立观测站,就能更精准地观测天体运行,为经度工程提供更准确的数据。”

    徐光启通过无线电接收到他们的反馈,心中充满了喜悦。他立刻下令,让科学院着手设计高空观测平台,计划将热气球与天文台结合,打造能够长时间停留高空的观测站。

    然而,飞行并非一帆风顺。当热气球升至万丈高空时,突然遭遇了强气流,气囊剧烈晃动,吊篮开始倾斜。观测员们立刻启动应急方案,调整加热装置的火力,收紧尾翼的绳索,试图稳定热气球的姿态。

    “风速骤增,气压下降过快,请求下降高度!”观测员的声音带着焦急。

    徐光启冷静地下令:“立刻启动减压装置,缓慢释放气囊内的热空气,逐步降低高度,注意保持平衡!”
    第(1/3)页